為什么說水寨大橋是五華勞動人民的結晶和象征?
中國石拱橋,名揚天下知。在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縣城的琴江河上,也有一座石拱橋名曰:水寨大橋。大橋長度為趙州橋的5倍,建筑難度比趙州大得多。這是新中國成立后由五華石匠獨立完成的一幅巨作。
這是一座建成于1961年的拱圓式石頭拱橋——水寨大橋。
或許也可以說,這是一座最能體現五華精湛石雕技藝的石橋。在河提上,遠遠望去,堅挺的水寨大橋顯得尤為壯觀。
遠看,橋的顏色似乎有些陳舊,顯得有些暗淡,但越是走近,越覺得她精美巧妙而又不失一份厚重。
坐落兩側的石麒麟栩栩如生,異常威武,獅口里的石球竟還能靈活滾動;橋兩邊的圍欄均是石板和426條石柱砌結的,其手法精細,讓人贊嘆。而橋的路面,就更加讓人驚訝了。整座橋竟是用大小和形狀差不多的方面石鋪設而成,光滑的方面石相互交錯,但又有規則可循,著實少見!
從第一眼看這座大橋,及至走在這石橋上,我們最容易聯想到的,自然是那座蜚聲海內外的趙州橋,而五華的水寨大橋全長237.7米,長度是趙州橋的5倍多,分主拱和立體交叉旱拱,主拱155.3米,分3拱,每拱凈跨40米,每個主拱上建6個空腹小拱,既能減輕橋身自重,又可增加河流泄洪,且全部用花崗巖砌筑而成,沒有用一枚釘子和一條鋼筋,建筑難度想來要比趙州橋大許多。
而五華人更在意的是:水寨石橋的石料來自五華油田下陶,從開采、修琢到安裝,全部都由五華石匠獨立完成。石橋欄桿由石柱和石板組成,為了減輕大橋自重,五華人還把橋上豎立的石頭電燈柱打成了空心,照明線路暗藏于欄柱石孔內;石板上還雕刻著各種生動的龍鳳花紋圖案,不愧是五華石匠最杰出的代表作。其建筑風格獨特,雕琢精美堪稱“石匠之鄉”的“櫥窗”。倚欄眺望琴江兩岸的詩意夜色,可以想象到50多年前五華石匠們為建橋付出的艱辛與巧思。
經過半個多世紀的通車運行,遭受風吹日曬的洗禮,橋欄、橋面等已經受損嚴重,在立體交叉橋左側的人行階梯邊的平板條石上,堅硬的青花崗巖石已被過往群眾的自行車長年累月的摩擦,磨出一條約3米的溝壑,水寨大橋所經歷的滄桑歲月,浮現于眼前。
然而,52年來,水寨大橋一直堅毅地屹立在琴江之上,給五華的老百姓以方便。
她是當地群眾的主要交通要道,是五華勞動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結晶,是勤勞和勇敢的五華勞動人民的象征!
水寨大橋蘊含五華的歷史淵源及文化內涵,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和使命感,它代表著五華歷史文化的積淀,記錄著時代的變遷。筆認為所有五華人都應該知曉水寨大橋的歷史文化及意義!